旅游業是一個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加強文旅融合發展,既能夠推動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能夠通過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情感橋梁,奠定文化基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的《關于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努力實現民族地區旅游優質供給更加豐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作為朝陽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改變我國旅游業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當前,文化旅游業正快速復蘇。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正當其時,大有可為。要順應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以民族文化特色為導向、以數字科技為手段、以文化創新為靈魂、以實現全域旅游為目標,著力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民族地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以文化特色為導向,實現民族文化與市場需求融合。把旅游融入文化產業,讓文化融入旅游過程,一方面要保留民族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和獨特性,另一方面需要進行目標客源市場調研和消費者旅游需求分析。在文化選擇上,要選擇具有震撼性、傳奇性、趣味性、觀賞性、娛樂性和互動性等符合市場需求特點的文化,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產品,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目的地文化特色與客源地旅游需求貼合度越大,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就越大。如張家界的吸引力,不僅僅在于奇山異水,也在于獨具風格、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游客在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體驗苗族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能達到既放松身心又增長見識的目的。
以數字科技為手段,將數字科技與景區景點、演藝產品相結合。5G、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彌補了民族地區地理區位上的劣勢。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不但能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當地獨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生動展示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能在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打造旅游資源品牌上發揮關鍵作用。日前舉辦的湘西吉首旅發大會上,“千機秀美”的無人機表演秀,就是利用聲、光、電的組合進行的。這個在吉首和長沙兩地夜空分別上演的燈光秀精彩絕倫,是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先進互聯網技術,積極嘗試新模式、新思路,有利于激發出澎湃的新動能,促進民族地區旅游進一步轉型升級。
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將文化創意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文化創意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和靈魂。只有深度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策劃創新性的文旅業態和文旅產品,打造民族旅游文化品牌,進行文創IP孵化、研發特色產品,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之間的互融與共榮。從湖南非遺文化中的湘菜到傳統木構建筑的營造技藝,從澧水船工的號子,到《柳毅傳書》的傳說,從湘繡、苗族挑花、踏虎鑿花到常德絲弦,無一不與旅游業的“六要素”相對應。還有雪峰山花瑤歌舞表演、《愛在竹山》沉浸式非遺文化劇、《魅力湘西》等,都是民族旅游文化創意的優秀作品。以創意激活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帶動旅游綜合消費同時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繼而以文化和旅游的良性互動,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全域旅游為目標,將旅游規劃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全域旅游是將整個區域作為旅游區打造,把全域作為旅游發展的載體和平臺,從全要素、全行業的角度推動旅游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是旅游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民族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全域旅游的目標,首先要做好民族區域的旅游總體規劃以及配套的行業規劃,通過對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的重新整合,在各個空間板塊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產品或業態集群;其次要有制度保障,打破簡單的旅游產業規劃概念,構建旅游發展的綜合管理制度,加強全域旅游的總體管理意識。張家界、湘西州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了“三星拱月,月照三星”“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即將到來的首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將為我省民族區域旅游業發展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
下一篇:探索打造湖南高品質文旅IP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