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新技術的進步,這個時代的設計師不得不面對機遇和挑戰:市場更加廣闊,競爭更加激烈,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更加復雜,開發周期更短,同類產品更多。特別是在產品與消費者的互動中,也有很多新的變化。因此,設計師需要重新理解設計的真實環境,并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另一方面,產品語義學自1950年德國烏爾姆設計院提出以來,經過設計師和學者的堅持,終于在80年代中期成為全世界的設計潮流,給當時平淡的現代主義設計帶來了鮮活的靈感,明顯影響了當代設計的發展。此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品語義學已經擴展到許多領域,包括用戶界面設計、人機因素等。如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從宏觀層面解讀時代特征,以新的視野從產品語義學的角度重新思考設計,會發現許多新的內容,從而幫助設計師找到開發消費產品的有效途徑。
一、現實背景
1.社會:信息時代的現實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工作和休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了電子媒體、信息網絡和其他相關事業的發展。電子網絡幾乎已經延伸到人類的每個角落。可以說,人類社會真的進入了信息時代。在這個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任何形式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或者以信息的形式來看待,傳播已經悄然成為社會的一個基本概念。不同類型的產品作為傳遞復雜信息的載體,也與其他信息載體一起流通和分發。同樣,產品信息的傳播也面臨著信息干擾、傳播效果不理想等共同挑戰。此外,當信息社會取代工業社會時,我們的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沖擊。在過去,一切機械結構的東西都被電子所取代,這種變化表明了對通信設計需求的變化。
工業設計的傳播意識始于20世紀90年代,一些敏銳的設計師在關注了廣告同行對廣告傳播效果的研究后,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同類產品品牌,模糊的概念,相似的產品形象,沒有明顯銷量的新穎外觀,都促使負責任的設計師用傳播的理念重新審視產品開發。另一方面,消費者也用理性的消費行為來回答這個問題,促使企業決策者、設計師和消費者就如何通過設計有效地向消費者傳播內部信息達成共識。而產品的語義迎合了信息社會中的產品作為傳遞復雜信息的載體這一事實,運用傳播學的概念來解讀內在含義自然是設計研究的重點,也是未來工業設計發展的方向。
2.市場:不斷變化的消費者
經濟發展創造了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了人們維持生存、享受生活、謀求發展的需要。在這種客觀條件下,消費者越來越成熟,消費觀念越來越穩定,具有獨特的特征。只有那些能滿足他們內心愿望的商品(或服務),才能激發他們的消費動機和欲望。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消費者的需求也從追求維持最低生活需求,通過追求數量、質量和品味,發展到追求所謂的“內心的滿足和充實”——,也就是說,他們追求的不是原始意義上的商品(或服務)本身,而是通過消費獲得的“舒適、方便、安全、安心、愉快和清潔”.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復雜。他們希望自己的產品符合自己對設計、功能和價格的感受,并通過購買行為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偏好和風格。這意味著企業應該改變態度,放棄過去以生產為導向但忽視消費者偏好的產品戰略,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導向。
因此,對于設計師來說,我們有必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感知產品的,也就是哪些設計元素對消費者的評價有很大的影響。在設計前期,要了解用戶的特點和真實需求,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客觀的定量分析,以提高產品的成功率,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上一篇:如何進行科技企業畫冊設計